联系我们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4.17-4.23一周资讯(国内)

时间:2023-05-06 浏览量: 编辑:sxc

市场动态

李宁发布2022年ESG报告,绿色发展“一切皆有可能”

4月17日,李宁集团发布了《2022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2022年,李宁公司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的指导下,持续完善并落实集团应对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可持续城市与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方案,紧密结合发展战略与业务特点,拓展集团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举措,推动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李宁公司致力于成为源自中国并被世界认可的,具有时尚性的国际一流专业运动品牌,将“员工、企业、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之一。2022年ESG报告的发布,是李宁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推进可持续发展实践上的阶段性成果展现,展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态度和理念。

远洋集团2022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 多项ESG评级居内房企第一

4月17日,《远洋集团2022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这是远洋集团连续13年以公开报告形式总结可持续发展表现与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此次报告从经营健康、建筑健康、环境健康、员工健康、社会健康五个方面,阐述了远洋集团为实现“建筑健康与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战略愿景的实践。

为进一步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远洋集团十分重视来自资本市场的评价,ESG评级成绩持续位居行业第一梯队。报告中展示了远洋集团过去一年的成就,如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0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新建项目均达国家绿建标准,绿色建筑总占比超70%等等。

2023年,远洋集团将继续坚持“匠心服务用户”,积极践行“建筑·健康”理念,通过匠心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为客户营造高品质健康生活;积极携手利益相关方,实现人、建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卓越”酿造“美好”,燕京啤酒全方位构建ESG治理体系

4月17日晚间,燕京啤酒(12.910, -0.54, -4.01%)(000729.SZ)披露2022年年度ESG报告。从社会责任体系进阶到ESG理念,燕京啤酒首份ESG报告发布,通过多层次的组织架构、以变革为主线的发展战略,燕京啤酒完成了卓越管理体系的搭建,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守中持之以恒地坚持绿色工厂的实践。

燕京啤酒党委书记、董事长耿超表示,2022年,面对系列风险与挑战,燕京啤酒深知唯有做变局中的主动者,才能破局赢得成功。我们秉承“为生活酿造美好”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将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可持续价值创造体系,企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中证国新央企ESG成长100指数发布

4月18日,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公告了“中证国新央企ESG成长100指数”(以下简称中证国新ESG指数)的发布安排,该指数由中国国新旗下国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共同编制。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要求,中证国新ESG指数将ESG、ESG动量因子与盈利、成长因子相结合,兼顾中央企业ESG动能和成长动能,反映兼具ESG和成长特征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不同于市场上其他ESG主题指数,中证国新ESG指数完全基于国新ESG评价体系,并以该评价体系作为指数编制的技术核心,在关注经营效益合理增长的同时,强调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体现中央企业在规模和速度、质量和效益、发展和安全上的有机统一。

未来,中国国新将持续跟踪ESG领域的发展方向,前瞻布局,滚动开发,推动ESG指数在国内ESG投资生态中发挥投资标的筛选和资金流向指引的作用,为ESG本土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37家A股公司披露2022年度ESG报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今年有望实现ESG信披全覆盖。

近日,A股上市公司进入ESG报告的密集披露期。据Wind数据及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自3月1日以来,截至4月19日,已有237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度ESG报告。同时,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发布或修订董事会战略及ESG委员会工作细则。此外,国资委正研究推进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而根据中证指数有限公司4月7日公告,中证诚通央企ESG指数等6条央企指数将于5月4日发布。随着ESG逐渐成为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的重要指标,预计上市公司ESG披露将为企业获得更多长期投资者的支持。

汇丰大湾区ESG指数稳步提升,工业和金融行业保持领先

4月21日,汇丰银行和中节能皓信发布“汇丰大湾区ESG指数”的首次季度更新,对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大湾区ESG整体表现进行了评估。报告显示,大湾区ESG区域指数在过去两季中有所提升,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分别达到120.27和117.26,同比增长4%和2%。

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办公室总经理陈庆耀表示,受益于防疫政策调整以及接连出台的多项经济支持政策,过去半年大湾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改善显著。区内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举措,也带动了区内企业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大湾区GSSS(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发行规模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同比分别增长了71%和96%。这些因素均带动了大湾区ESG整体表现的提升。近期出台的金融开放举措鼓励粤港两地在绿色金融领域加强合作,并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发行绿色债券和获取绿色融资,相信将为大湾区进一步改善ESG表现带来更多助力。

大湾区ESG行业子指数则显示,其关注的八大重点行业(通信服务、可选消费品、日常消费品、能源、金融、医疗保健、工业和房地产)整体的ESG表现在过去两个季度中也有所改善,大湾区ESG行业子指数的平均值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55.05,同比增长了15%。在绿色和可持续融资显著增长的驱动下,金融行业在去年第四季度中ESG表现明显提升,并在过去两季与工业行业一起位居前列。医疗健康则仍是过去两季中ESG表现提升率最大的行业。

除了金融行业,另一受益于经济复苏的行业是可选消费品。政府推动低碳转型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相继实施,粤港澳三地在跨境电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这些鼓励绿色消费、推动可持续产品及业务模式的举措,都为可选消费品行业更积极参与气候行动、提升ESG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中国节能环保(香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巍表示:“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在重塑可选消费品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监管机构的压力以及企业追求自身效率的提升是推动这一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要素。顺应绿色消费趋势,可选消费品企业加大了ESG管理的投入,CDP全球环境信息中心问卷披露比例从2020年的29%上升至2022年的38%。可以预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消费者中的普及未来仍将是推动这一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动力。”

报告还聚焦可选消费品中的汽车和纺织服装子行业,深入分析了这两个子行业的ESG发展现状以及低碳转型路径。报告指出,大湾区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在把握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机遇方面具备优势。目前广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而深圳则在新能源车的销售和使用率方面保持领先。纺织服装业作为广东传统的支柱产业,则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鼓励循环利用等措施降低排放,实现绿色转型。

政策观察

港交所就优化ESG气候讯息披露征询市场意见

4月17日,港交所刊发咨询文件,就建议优化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框架下的气候讯息披露征询市场意见。港交所建议,规定所有发行人在其ESG报告中披露气候相关讯息,以及推出符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气候准则的新气候相关讯息披露要求。

ISSB气候准则建基于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小组(TCFD)建议的原则,详细列出气候披露要求。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表示,计划在2025年或之前强制实施须符合TCFD的披露规定,港交所这次咨询的建议正是迈向有关目标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考虑到发行人的准备情况及相关疑虑,港交所拟就若干披露(例如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财务影响、范围排放以及若干跨行业指标)实施过渡性规定,适用于生效日期(2024年1月1日)后首两个汇报年度。

港交所上市主管伍洁旋表示,相关建议旨在帮助发行人建立抵御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巩固香港作为备受信赖和具吸引力的集资市场地位。

中国—加蓬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援助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京签署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实践者,中国近年来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开展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为包括加蓬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帮助。截至目前,我国已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5份气侯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实施6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同时累计举办50余期应对气侯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评价。

4月1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加蓬共和国河泊、森林、海洋、环境、气候计划和土地规划部(以下简称“水森部”)部长李·詹姆斯·泰勒·怀特在京签署关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物资援助项目的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合作谅解备忘录,生态环境部将向加蓬水森部提供一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为加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该项目既是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和“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的具体举措,也是《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开展实施的应对气候变化务实合作项目之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100081

电话:010-61776452

邮箱:SSRC@cufe.edu.cn

  •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3 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