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 English

学术科研

学术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视点 -> 正文

《管理世界》| 陈斌开: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理论创新

阅读次数:日期:2022-06-06

近日,我院院长陈斌开的文章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的经济类管理类学术期刊《管理世界》刊发。文章收录于《管理世界》2022年第6期(Vol.38 No.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主题内,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关于推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思考

作者:陈斌开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 年,中国人均 GDP 仅为 447 美元,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 GDP 为 1455 美元,中国人均 GDP 仅约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人均 GDP 的 1/3。40 年后的今天,2020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10370 美元,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均GDP(1582美元)的近7倍。1981 年,中国贫困人口为 8.78 亿,是非洲的 4.3 倍。2020 年,中国全面实现小康,消除了绝对贫困,而非洲的贫困人口数在这一时期却从 2.05 亿上升到了 2018 年的 4.4 亿。中国反贫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反贫困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世界银行1.9美元/天的贫困标准,1981 年至 2018 年中国贫困人口下降占全球贫困人口下降的 70%;以3.2美元/天为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下降占全球贫困人口下降的90%。

现有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对世界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也很有限。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思潮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其核心主张是以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大规模政府投资优先发展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和城市部门,加快欠发达国家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很多欠发达国家都受到“结构主义”思潮影响,采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然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绩效乏善可陈。与此相反,未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东亚经济体却取得了奇迹般的快速增长。“结构主义”在实践中的失败让发展经济学研究陷入低潮。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学术界逐步占据主流,发展经济学开始转向新自由主义。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结构主义”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失败是因为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造成资源错配、价格扭曲和腐败丛生;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推动其经济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和转型,然而,其发展绩效往往比 50、60 年代更差,甚至陷入循环往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思潮,都倡导以宏观改革(如进口替代、休克疗法)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两种思潮在实践层面的失败导致 20 世纪 90 年代后发展经济学逐步从宏观向微观转变。微观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对具体问题(如教育、健康、收入等)的研究,避免了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近年来,随着政策评估、随机实验等研究方法的快速发展,发展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微观化。然而,基于随机实验方法的研究鲜有理论创新,缺乏全局视野。其研究结论可能在微观实验时有效,一旦推广到宏观整体,效果就大打折扣,对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有限。

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无论是结构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当前西方主流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帮助都非常有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既没有简单采用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也没有依赖随机实验方法及其结论。但是,恰恰是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这无法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里得到解释。理论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理论首先要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成败得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指导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学者在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20 世纪 40 年代,老一辈经济学家对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诸多探索,其中,张培刚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是一部国际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奠基之作。他指出,农业国要想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农业和工业相互依存,需要协调发展。这些理论洞见至今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在发展经济学衰落之时,张培刚先生倡导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经济学要扩大研究范围、改进研究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林毅夫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是重要的代表之一。新结构经济学强调,产业升级是欠发达国家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推动产业升级需要遵循比较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新结构经济学以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为蓝本,基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成败经验,为推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作出了贡献。但是,其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依然任重道远。

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了解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首先要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有深入的理解。对于研究者而言,了解实际主要基于两种方式:实地调研和统计数据。两种方式各有优劣,统计数据一般样本量大、覆盖面广,更容易进行量化研究;实地调研则更加深入、全面、立体,定性分析可以更为深入。近年来,随着定量研究方法的普及和数据资源的不断丰富,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越来越普遍。但是,很多重大经济现象不一定可以用数据来刻画,即使能刻画也不一定能准确反映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数据分析不能替代实地调研。要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需要更加重视调查研究,将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有机结合,提高研究的深度、厚度和温度。

第二、创新理论思维,拓展学术思想。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沃土,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将实践上的成功转化为理论上的创新,需要强大的理论思维能力,不仅要了解中国经济实践,更要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目前,尽管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屡屡失败,但学术话语权依然掌握在西方经济学家手中。近年来,中国学者开始探索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但其国际学术影响力依然有限。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理论思维,拓展学术思想,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三、立足宏观全局,注重微观基础。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微观数据的不断丰富,微观发展经济学大行其道,宏观发展经济学则日渐式微。微观发展经济学的优势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但往往只能针对某个局部、孤立的现象开展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既要注重微观基础,也要立足宏观全局,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宏观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在多个方面独具特色,比如,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等。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宏观发展经济学有助于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第四、坚持全球视野,勇立时代前沿。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必须坚持全球视野。其一,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各国经济紧密相连,理解中国经济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其二,理论创新需要充分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在开放中推动理论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理论还需要体现时代特征。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现有发展经济学理论集中于研究低收入国家如何推动工业化,对于中等收入国家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则较少涉及,这是未来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另一方面,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数字经济时代的诸多现象难以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为理论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需要勇立时代前沿,深入研究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世界银行,联合国统计司,人均GDP 为2010年不变价美元。

原文刊发:

高培勇、樊丽明、洪银兴、韩保江、吕炜、白重恩、洪永淼、蔡继明、寇宗来、黄群慧、刘元春、刘尚希、杨灿明、龚六堂、刘守英、陈斌开、郭凯明、金碚、李曦辉、刘秉镰、陆铭、洪俊杰、刘锡良、陈诗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管理世界》,2022年第6期,第1~56页。


上一条:学术视点 | 何召鹏:国民共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下一条:学术视点 | 我院吴楠老师论文《Emission pricing, emission rebound, and the coverage scope of incomplete regulations》被《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刊发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