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 English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国际合作 -> 正文

西北大学访学体验:国经管15魏子鑫

作者: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8-11-13

魏子鑫,经济学院15级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现在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管理学院Managerial Economics &Decision Sciences系做研究助理(Research Analyst)。大三曾在哈佛大学School of Government做研究助理(远程)。研究兴趣为发展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经济史。 

Part 1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我当初听说并决定去寻找海外RA的时间已经是2018年4月初,很多官方RA申请项目已经截止(如UCLA CSST官方暑研、Stanford Pre-doctoral program等),很多有意愿招RA的教授早在1月的时候都已停止招收,时间上对我而言非常不利;再加之暑研申请成功率本身就极低(不到1%),而我们学校的知名度在海外又不如清北那么高,成功率再打折扣;即便申请成功能否顺利拿到签证也是不小的障碍……在纠结是读硕还是直博的迷茫阶段,我一度认为寻找海外RA是一件不确定性巨大、很可能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事。但我没有更好的选择,有一句话一直在脑海中浮现,“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既然这是已知的最优解,那只有尽全力去做:如果做到了,就是收获;没有做到,结果也不会比现在更差。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开始了寻找RA之路。

看了很多经验帖和论坛之后,我发现寻找RA主要有三种方式,简单总结一下:一是邮件海投型。直接给教授发邮件,表明自己的意愿,附上简历,等教授回复。这种方式好处是门槛低,如果教授真的感兴趣又恰好有项目需要RA,那么很容易被选中,但缺点是费时费力,犹如大海捞针;二是官方申请型。NBER网站上有一个专门给教授post RA position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比较大牛的教授发布RA职位,会写清楚项目介绍、工作内容、薪资待遇、是否sponsor visa等。这种方式比较正规,往往需要申请人发送自己的简历、成绩单、推荐信和cover letter。其好处显而易见:待遇有保证、教授比较大牛、学校都是TOP10左右。但竞争激烈、成功率低,且因为国际生办理visa流程繁琐,所以教授比较倾向于招不存在身份问题的美国人; 三是熟人引荐型。即通过在读学长学姐联系他们系的教授,咨询有没有空缺职位,以此来寻找机会。这种方式比较省力,但因熟人有限,成功率最低。

我决定三管齐下,这些方式都试一试。其中以第一种为主,二、三为辅。第二、三种方式比较显而易见,因此我重点说一下第一种方式的实现过程,事实上这也是我最终拿到RA的方式。

第一步,筛选并确定教授名单。这是一个庞大繁琐的工作,我首先从IDEAS网站下载了美国TOP30经济系名单,按照学校排名、从学校网站faculty一栏开始逐一筛选。筛选条件是research interest和我比较相似的教授(我当时主要看的是labor和development);职称没有要求(只要不是讲师lecturer、荣誉教授即可),但据说Assistant professor通常回复率高(事实也确实如此),且比较缺RA,因此可以重点关注。

第二步,撰写简历和邮件正文。邮件内容需要详细斟酌,目的是在1分钟内充分展示自己想做RA的强烈意愿和较强能力。邮件命名为“student (from China)seeking research opportunities”,第一段开门见山,介绍自己姓名学校,表明自己想做RA的意愿,并且研究方向与教授匹配;第二段介绍自己的能力,在之前的RA中做过什么,可以帮教授做什么,包括但不限于:literature review,data cleaning, data analysis, questionnaire design, etc.最后一段表达感谢,期待回复,并附上Skype用户名,以方便教授约面试。当然,附件还要附上自己的英文简历(CV)以供教授参考。

第三步,选择合适时间发邮件。为了提高回复率,我通常晚上9点给美东学校、12点给西海岸学校发邮件,因为这时是他们当地时间早上9点,而很多教授都有早上刚上班查邮箱的习惯。我平均每天发20封左右,且同一学校3天之内最多发2封邮件,以避免同一时间套磁太多教授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步,及时调整策略和细节。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乐观,第一周发的邮件全部石沉大海,得到的回复也只是“I do not need RA” “I’ve already had a RA for summer” “I have noposition for this”等等。痛定思痛,我重新精简了邮件正文,以bulleted points来展示自己的要点;并且及时调整教授名单,以assistant professor为主;最后将学校名单增加到TOP50,扩大范围。

我最终发了三个星期的邮件,总共约360封。收到60封回信,其中9个是正面回复,Skype面试5次,收到4个offer,分别来自: University of Chicago,Michigan StateUniversity(远程),Ohio State University和Harvard Business School(远程)。

4月底时,我以为自己暑研申请至此结束了,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还有意外的惊喜在5月中旬等着我。在四月发邮件的时候,想到经常在论文中看到Nancy Qian教授,她写的论文非常有趣,且大多和中国有关(尤其是那篇missing women in Chin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写了一封较长的邮件,前后改了五六遍之多,详细地提到了我研究兴趣、对她的论文的欣赏和崇拜、我对经济学热爱的来源、以及想做RA的意愿。当时教授并没有立即回复我,我以为自己被默拒了。但在5月中旬,我突然收到了她的回信,她解释说上月在休假,问我是否还有兴趣与她面试。我们很快约了Skype。面试第二天后我就收到了offerletter,她邀请我做一年full-time RA,并每个月给予一定的薪资补贴。就这样,我来到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art2

Routine Life at Northwestern

在西北大学的生活对我来说,充满着规律也充满了新奇。在确保能完成RA工作的前提下,我选择了数学、经济课程请求旁听,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教授都很好,他们都非常愉快地同意我去上课并参加考试。没课的情况下,我每天早上八点半来到系里办公室,开始工作、回邮件、写报告。我参与的项目是教授和coauthor今年六月开始的项目,因此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主要的工作是进行backgroundresearch、大量文献阅读和综述、设计调研问卷和方法、利用已有survey data进行分析等。七月的时候在国内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field visit。在美国,通过邮件联系是最高效的方式,我会通过邮件及时向教授汇报我的进展,同时也会写weekly report。每周和教授以及她的coauthor开会交流项目上的问题,同时与其他RA每月进行regular meeting。总的来说,工作节奏快、任务量大,事情多,但觉得每天过的充实而愉快。一般工作到六七点左右下班(正常staff五点下班,但很多PhD非常勤奋,有的九、十点才走) 。

工作之余,我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探索学校资源和学校周边环境上。因为现在才刚到三个月,所以觉得什么都非常新鲜。周内我会去学校一些部门参加各种各样orientation、和系里PhD聊天、去听seminar和各种讲座;周末则会去学校周边和芝加哥市区逛逛,感受美国当地生活。

Part3

Fantastic research at Northwestern andKellogg

美国大学的学术资源和学术氛围一直处在全球领先地位,这一点在我来到西北大学后深有体会。

首先在硬件上,西北大学共有17个图书馆,且每个图书馆都馆藏丰富、设施齐全。以我常去的Mudd Library为例,每一层都有非常宽敞的自习区域、开放式研讨室、Mac电脑实验室以及GIS实验室。每一层均配有各式打印机、影印机供大家使用。

同时,图书馆管理员并不仅负责一般的行政管理,同时还能提供学术研究上的帮助,且每个管理员都有自己的学科专长。我刚到学校的第二天,学院就将我介绍给了一个研究领域是Social Science的图书馆管理员,她详细并耐心的讲解了各个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数据库,并根据我的课题专门介绍了一些会用到的资源、图书。她还发送了很多培训STATA、ArcGIS、IRB的链接、资料给我,这极大的帮助了我的工作。

其次在软件上,学校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以Kellogg为例,几乎每周都会有各种各样的seminar、workshop举办,主讲人都是来自世界各高校的教授。Development economics是西北大学经济系研究重点(因为去年有一些大牛刚从Yale跳槽到这里),沿袭了传统,每周三都会举行development lunch,系里的教授、PhD以及RA都会参加。一般是即将上jobmarket的phd学生向大家present自己的论文(一般都是job market paper)大家认真聆听并一起讨论论文中的问题,教授也会给予点评。 每周一午饭时间Kellogg一楼大厅都会有一些商界/学界大牛受邀来做讲座,原本空荡的大厅这时座无虚席,很多人带着午饭站在旁边听的入神;大厅坐不下了大家就去二楼,楼道出入口往往挤得水泄不通。

Part4

Living at Evanston

西北大学坐落于美国中部伊利诺伊州的埃文斯顿市,它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绝大多数建筑由各家各户的小别墅和镇中心的几栋高楼组成。小镇静谧、美丽,因为居民大多是美国中产以上所以治安非常好。

典型的美国小镇

西北大学坐落在小镇西北方向,一面临密歇根湖,三面临镇,进入校园,映入眼帘的是成群的建筑物和碧绿的花草树木,学校建筑风格古老和现代交相呼应,很有一番风味。

学校最古老的Deering Library

最现代的Kellogg global hub

在楼群中间,在山坡上,在需要稍加点缀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许多线条别致造型独特的雕塑作品。

学校紧邻的密歇根湖是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西北大学坐拥有长达千米的湖岸线和岸边漂亮的彩绘石群。校区内还有一个由湖水构成的喷泉内湖。

从Kellogg看LakeMichigan

远处可以看到芝加哥市中心的钢铁森林

Part5

Some quick thoughts

回想从最开始发邮件到现在的半年时间,从最开始的联系教授、申请签证;到独自赴美、生活工作步入正轨,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从什么都不懂,到把事情一步一步做好,我体会到了积累的快乐和平实的喜悦。

虽然如此,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刚到美国的时候,发现曾经自我感觉良好的口语连日常的对话都无法应付,在餐厅点餐时甚至都听不懂自己点的食物。同时,以我这种身份(visiting student)来到大学的人少之又少,我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因此,刚来美国的半个多月我感到非常的孤独。但幸运的是,教授将我介绍给了一个叫global poverty research lab(类似于在MIT的J-PAL)的组织。它是由一群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教授创建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全世界的贫困问题,雇佣了很多research analysts。这些analyst基本都是刚本科毕业或者毕业好几年的美国人,并打算未来去读PhD(我在来美国后才发现,这种方式在美国人中非常普遍,他们往往不急于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读博,而是选择多做几年RA,充分积累研究经验后再申请,这样不仅得到的推荐信力度更强,而且对自己的研究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对未来读博也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些analysts都非常友好,我很快和他们成为了朋友,每周一起参加seminar、development lunch、research meeting,周末也会有一些活动(秋游、聚餐等)。他们还建了what’s up聊天群,经常一起讨论有趣的问题。在和这一群美国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乐观随性的态度,同时也了解到了与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

再回想这半年,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月疯狂找RA,心态焦虑常常失眠,发愁找不到而失学;五月纠结选择,再三权衡;六月担心签证,隔几天就发邮件催小蜜,等DS2019表到望眼欲穿;七月一边同时进行三份RA一边联系租房、进行行前准备;八月赴美,努力适应生活、调整自己的状态;九月开学,工作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而十月到现在,我慢慢开始享受在这里的生活:良好的研究氛围、自己喜欢的工作、新的朋友和新的环境,也逐渐把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安排地越来越好。我发现,其实所有事情都没有想象的那么难,重要的是决定去做的那一刻,正如暑研最开始的申请。曾经以为很难的事情,真正去做了,发现也不过如此,回过头来,却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回顾这其中的一步一步,开始还能借鉴一些前辈经验,到后来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唯一的标杆大概就是自己的心声。即便做一件事情近似赌博,如果我能够回答自己“非如此不可”那么就义无反顾去做了。我想,这适用于以后的每一件事。

谢谢学院老师在其中给予我的支持、帮助;也感谢学院给我这样一个分享自己经验的机会。祝大家一切顺利!

上一条:经济学院国际交流经验分享会顺利召开
下一条:巴西铁矿石公司代表团一行访问我院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