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成樑,经济学院副教授,第二届“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得者
原以为我们要采访的是一位不苟言笑的教授,然而第一眼见到严成樑老师就立刻推翻了这念头。这位去年刚刚拿了“刘诗白经济学奖”的老师远没有想象中那般高冷而难以接近,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围坐桌边,询问我们空调温度是否适宜,脸上的亲切笑容让我想起了孔夫子的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求学:心之所向无惧无悔
或许钻研经济学是许多人始于孩提时代的梦想,然而对于本科主修英语专业的严成樑老师而言,对经济学的研究,是从硕士研究生后正式开始的。从英语专业到经济学专业,他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又是如何实现了这个艰难的跨越?
严老师回忆,当年填报志愿时并不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也并不明确,加上当时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发达,可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进入大学后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严老师逐渐意识到掌握英语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若只有英语专业背景,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会比较窄。于是,产生了另学一门专业的念头。至于严老师与经济学的缘分,严老师提到“我后来偶然在书店看到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发现里面研究的问题还是很有意思的!”就这样,学习经济学的想法在严老师心里逐渐萌芽。当时严老师所在的本科学校并未设置经济学专业,严老师便打算通过考研为自己系统的学习经济学争取一个更好的平台。
考研之路,困难重重。严老师感叹道,自己在决定考研前没有学过任何经济学方面的课程,数学只学了两个学期,诸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课程全是靠自学的。“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这本书上没讲清楚,可能另外一本书上就讲清楚了,我把几本书关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基本上就可以较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了。”经济学专业课是最大的挑战,当时远在大连上学的他难以接触到北大的经济学课程,对专业课考试内容知之甚少。“如果当时在北京的话可能会更好,我可以去北大听听课,我考到北大之后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才知道很多同学都在北大听过课或是有专业课笔记。”严老师说,随后他又补充道,“但是,很多困难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的。同时,母校大连铁道学院这所工科学校踏实的学风以及老师同学的帮助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硕士阶段的求学中,严老师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己所在班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同学对自己的带动作用。“当时我们经济系的硕士班里有十七个同学,学习氛围很好,课后大家经常讨论问题,硕士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个讨论班,每周阅读并定期讨论经典论文。”严老师说到,“我的本科背景、研究基础、聪明程度在班里属于比较差的,就跟着他们一起学!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博士阶段的求学中,对严老师影响最大的是导师龚六堂教授主持的宏观经济学讨论班。龚六堂老师通过每周召开讨论班的形式与自己的博士生讨论相关问题,每位博士生需要在讨论班上汇报自己这一周的研究进展,包括读了哪些论文、写了什么模型、得到了什么结论、遇到了什么问题等等。“龚老师主持的讨论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每周的讨论班给我很大的压力。一个感觉是,一周下来没有做什么东西见到老师就会害怕,因此,为了准备参加讨论班,我需要提前读很多论文,这个讨论班督促我学了很多东西。当时参加讨论班的很多师兄师姐都很踊跃,积极发言,研讨氛围非常好。龚老师对很多问题的点评都很深刻到位,有时候自己思考一周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在讨论班上报告后通过老师点评以及师兄弟们的讨论很快就有了思路。”
科研:精益求精笃学不倦
严成樑老师的主要研究包括经济增长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应用研究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问题。关于这三个研究领域,严老师详细解释道:“关于经济增长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将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从更微观的视角解释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应用研究,则是基于经济增长框架研究其他学科的问题,比如财政问题、税收问题、环境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至于中国现实经济增长和转型,主要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014年底,严老师的论文《社会资本、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等8项成果获得第二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刘诗白经济学奖”是西南财经大学和刘诗白奖励基金面向全社会设立的经济学奖项,主要奖励国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对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较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并获得较好社会反响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严老师的论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视角研究社会资本对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那么,这样一篇论文是怎样诞生的呢?严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从选题到完成论文的经历。
“社会资本对经济的影响是社会学、经济学等关注的重要问题,我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社会资本通过什么渠道能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我认为若从信息共享这一视角来刻画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创新的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为此,严老师尝试将社会资本通过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模型化,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这一机制。谈到论文,严老师表示,“这篇论文有3个很小的创新点:第一,提出了社会资本通过创新的渠道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第二,将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化;第三,从信息共享和相互沟通的视角给出了测度社会资本的指标。”简单介绍了论文内容后,严老师话锋一转:“这篇论文,现在想来还是有很大缺陷的,例如,宏观层面的数据丢失了很多信息,由此会影响实证分析的结论,通过微观数据做更好。”
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着实不易,严老师坦言当时遇到了不少困难:“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社会资本这个抽象的概念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模型化,当时做了很多尝试;第二个难题是,实证分析时,我担心社会资本的数据不可得。”尽管已经拿到了“刘诗白经济学奖”,然而严老师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他表示“依然在跟踪最前沿的研究,自己的成果跟前沿研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并强调将会细化研究,力争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缩小与前沿研究的差距。
严老师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进步,与其谦虚务实的态度分不开,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对学术的热爱。对严老师而言,学术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取能够出一些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同时,严老师坦言,到中央财经大学工作以来,自己的成长与学校以及经济学院崇尚学术研究、鼓励学术创新的环境紧密相关。学校和学院指出了大方向,尽可能的为老师们学术研究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使自己受益匪浅。
教学:风格独特循循善诱
在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严老师对于学术研究的执着。作为教师,身兼传道授业解惑重任又醉心学术的他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
严老师博士毕业后来到中财,教授宏观经济理论知识。硕士二年级就决定走科研之路的他,在权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后选择了到学校工作。在他看来,当老师能接触到年轻的学生,和年轻人打交道会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将自己多年所学所思分享给学生,亦是一桩乐事。
到大学教书后,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他要权衡协调同学们的不同要求,思考如何讲解能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的基础知识,这需要课下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学生向老师的转变给严老师来了不少收获,几年授课下来,严老师觉得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认识更加深刻,并且也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每个同学提的每个问题我都会仔细思考,和同学的讨论给了我很多启发,”严老师感慨道,“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师生之间已不再是传统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而变成一种平等并且需要互相学习的新模式了,作为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既定的知识点,应当不断学习。”总之,在严老师看来,授课是压力更是学习的动力,能从与学生的交流中学习到新知识,便是最大的收获。
说起讲课风格,严老师思索再三,将其总结为一种学术性风格。“得把学术研究的思路与讲课结合起来,以严谨的逻辑阐述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升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理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严老师给研究生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有个最大特点——几乎不用PPT。严老师认为,写板书的过程能很好引导、督促同学集中注意力。而他本身也喜欢手写一个个式子,这一笔一划皆是他对经济学的热爱。
面对自己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身份”,严老师觉得二者是统一的,但某种程度上教学更重要,只有在教学好的基础上才能谈科研。“如果老师对所教授的知识理解都不深入,不能对学生讲解清楚,怎么能进行科研工作呢?因此站稳讲台是第一位的。做好科研,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更深刻,可以拓宽知识面,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之外,严老师通过举办学生讨论班定期指导学生论文,也通过招募科研助理、担任学生成长导师等方式与同学们交流。除了教学与科研工作,严老师的闲暇时间主要用来陪伴孩子。谈及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严老师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父亲陪伴,我希望可以多陪陪他。”
寄语:语重心长真灼见
结合自己求学和工作经历,严老师就如何度过大学时光给同学们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珍惜在大学的宝贵学习时间。大学时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知识积累时期,毕业之后,很多人会发现工作、家庭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很难有大块的时间来集中学习。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能做的是充分利用大学宝贵的时间武装好自己。
第二,避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很多事情做完后效果并不会立刻显现,可能要等很多年之后才能意识到它们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基础课的学习一样,基础课程对于高年级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写作以及思维方式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不能以其“对找工作用处不大”为理由放松学习。
关于同学们做科研应注意的问题,严老师认为,首先是研究选题的确定。研究选题的确定应兼顾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的可行性、老师的建议等。同学们可以翻看最新的国际顶级期刊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关注的问题,结合老师建议,选择与现实经济紧密结合的具有成长性的选题。
其次应注意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泛涉猎知识值得提倡,但只读不想或是只读不写都是不可取的。在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后,需要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研究中避免好高骛远,是严老师的第三点建议。不要期望一篇论文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即使是最经典的论文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随意否定自己的一个看上去很小或很幼稚的想法,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学术研究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国际化视野,具备勇于承受挫折的心态。通过合作弥补自己在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短板,提高论文质量。多读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尽力争取高水平的国际发表。同时,学术研究中会有很多挫折,例如,论文得到的结论与预想的差别很大,常被退稿等,这都是很正常的。
阳光明媚的午后,严成樑老师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话语中处处洋溢着对科研的热忱。谦虚、低调、内敛,是我们对这位老师的最深印象。经济学奖之外,我们看到的是严老师对经济学研究的一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