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 English

学院新闻

学院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快讯 -> 正文

《一笔一划间的中国非遗文化》——经济学拔尖基地举办“明德至善通识系列讲座第十四期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讲座”

阅读次数:日期:2025-04-02

2025年3月19日下午,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沙河校区4号楼107报告厅举办“明德至善通识系列讲座第十四期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讲座”。基地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叶培贵教授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张冰教授带来题为“一笔一划间的中国非遗文化——品鉴汉字书法的美与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谈式讲座。本次活动由经济学院书记孙敏主持,经济学院和基地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讲座首先由张冰教授开场,张教授指出书法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带有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并对书法史上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进行了介绍。随后,张教授针对《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获得如此高赞誉这一点,向叶培贵教授请教。

叶培贵教授指出,认识《兰亭集序》的文化价值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微观层面表现在书法与历史的共振,王羲之以行书的自由笔法书写个人意志与人生体悟,恰如魏晋文人的风流,是中古时代缩影。中观层面从创作与人生的角度切入,兰亭雅集诞生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契合,彼时王羲之也处在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外在环境与内在心境的双重推动造就了不可再现的创作。宏观层面则是帝王推崇带来的文化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的青睐与后期宋代学者对《兰亭集序》的解读将其推举为儒家艺术典范并传于后代。然而,王羲之的道家信仰与其作品创作时的精神内核却在这场文化重构中被淡化。叶教授还提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幅“天下第二行书”也并非为创作而书写,是为了抒发安史之乱中家国破碎的痛楚,同样获得了书法界的普遍认可。正如叶教授所言,“中国三大行书,无一是为艺术而艺术。它们承载的是文人风骨,忠义立身的象征。”

接下来,张冰教授结合当今数字时代的发展现状,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书法与毛笔被取代的担忧。张教授认为,“技术让书法更易得,却也稀释了其精神内核。”叶培贵教授则对此持开放态度,他认为技术对书法传统文化存在双面影响。一方面,键盘与屏幕的主导让新时代的人们逐渐失去古人“好书数行,终身学之”的专注,毛笔退场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印刷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也让更多名家碑帖广为流传,助推书法文化的保存与传递。

另外,叶教授还以苏轼的《寒食帖》为例,指出这篇作品中不乏反复修改与涂抹。这种“不完美”之美展现出了人性与书写的不可预测性,这正是技术所无法复现的。叶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在情感传达上咀嚼的是人类已经产生的情感,因此产生不了观我、观物、天人交互的情感,这一点永远都会是人类的最后阵地。”

同学们从两位学者的对话中体会到了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不灭生命力。现场提问环节,师生踊跃举手对话书法大家,就“中国书法与绘画的联系、如何写好书法”等问题与两位教授深入交流,在场同学收获颇丰。

最后,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梁银鹤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感悟分享,并对两位教授关于书法的理解与体会之深刻表示钦佩。梁老师还指出,书法不仅是非遗传统文化,更是塑造完整人格的精神修炼。作为经济学院的同学,在聚焦于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有眼界去了解书法艺术并体会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立足于历史,展望于未来,才是真正胸怀家国志于天下的经济学后备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拔尖基地是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之一,旨在探索创新有效可推广的立德树人模式。基地在 “学史明理”指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的经济学家。“明德至善通识系列讲座”是基地在“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指导下,精心设计的讲座课程系列。本系列课程通过邀请国内外文化、哲学、社科、艺术、理工等领域的学术大家、创新领航者为同学们带来经济学科外的多元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人格完整的人,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撰稿人:贾文杉

摄影:张焕希 张渊然

审核人:郭冬梅,吴楠


下一条:经院工会 | 经济学院分工会举办生命故事会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

版权所有: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邮编:102206